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不良臣(科举)第79节(2 / 2)


  只是若他的建议最后未被采纳,他这投名状的作用也得随之减弱,恐怕他还得继续找机会。

  又过了几日,就在谢良臣以为此事彻底没戏的时候,朝上传来了个惊天的消息,几乎震撼了所有人。

  那就是融景帝竟然打算在如此困难的时节,到嵩山封禅,至于出巡的一干事宜,他已下令由礼部全权负责,而兵部、户部、工部则为辅助,出巡时间也确定了,就在三月后。

  此消息一出,京城上下无不为之震动。

  首先帝王历来封禅都是去的泰山,几乎没人去嵩山,二则河南刚历大灾,皇帝却仍打算兴师动众的去河南封禅出巡,这不是火上浇油吗?

  不少人都说融景帝有此打算,定是被奸臣蛊惑,否则不会在此艰难关头,还劳师动众。

  谢良臣却松了口气,同时也佩服王霄果然有魄力,他竟在自己计划之上又说服了皇帝出巡,想来最后效果也会更好。

  全京城都在议论这件事情,民间不赞同的声音也很多,各种小道消息流传甚广,总的来说都是负面居多。

  不过与民间反应截然不同的是,朝廷似乎打定了主意,不仅圣旨很快下发,兵部也加大了镇压的力度,等乱象稍一平息,礼部和工部的人也紧随其后到了河南。

  而他们到了河南之后干什么呢?竟开始鼓励地方大兴土木,以及举办各种游湖冰嬉活动,甚至还有这大冷天去湖上赛船的。

  因为皇帝要去嵩山封禅,所以少林寺便成了主要接待的地方之一,在工部官员的说服之下,少林寺确定准备扩建寺庙,另还要在城中也多修一些庙宇,传播佛法。

  反正现在人力便宜,他们可以花比平常少得多的钱就盖好房子,何乐而不为呢?

  借着这股风气,河南当地不少官衙也觉得自家衙门似乎破旧了点,因此纷纷打算翻新,准备给融景帝留下个好印象。

  因着这股大兴土木之风,河南境内每天需要的工匠、力夫大概就要近两千人。

  至于炒热皇帝出巡的各种活动更是层出不穷,且都是城里士绅们自发行动。

  比如因着朝廷还派了礼部的官员到场,所以不少士绅便都争相请他们游湖宴饮,又在湖边搭了戏班子唱戏,现场情况比过年还热闹,出游的人比过年还多。

  而比出游人还多的则是各种卖手工品、小食的百姓,至于那些家中什么都没有又扛不动木头砖石的,便拿了扁担来做挑夫。

  除了湖上每日各种士绅的大船来往不绝,当地衙门在经过礼部的暗示之后,还在当地举办了多场的民间活动,除了破冰赛船之外,还根据季节时令推出了堆雪,冰雕等游戏环节。

  对于这些活动,河南的商户们不仅积极捧场,而且还各自赞助了队伍,招募相关人员参加培训,个个都想争第一。

  至于他们为何情绪如此高涨,便是因为比赛的胜者可以有机会在融景帝来的时候,登台到御前表演。

  这份荣耀在他们看来根本不是金银所能比的,反正他们也不差这一点钱。

  于是,在河南士绅富户们大撒币消费三个月之后,原本反叛力量暗流涌动的地方,无数灾民们暂时得到了喘息之机。

  底层百姓难得有了赚钱的机会,度过了最危险的三个月,而没有成为流民或者接力继续叛乱。

  而等到三月之后,雪化雨来,户部也终于凑够了谷种和麦种调拨河南,春耕既种,民心亦安,虽是百姓们仍过得艰难,但因着有了希望,河南也算暂时安抚住了。

  这件事在期初看着像是朝廷大员以及皇帝不顾百姓民生,非要铺张浪费的奢靡之举,哪知却在后头收获了出人意料的结果,让原本持反对意见的官员们都惊讶不已。

  谢良臣最初的想法便是如此,即拉动富人消费,从而带动周边产业发展,给底层百姓们提供尽量多的赚钱机会。

  毕竟朝廷如今除了镇压之外,并没有其他好的安置办法,如果弃之不管,那么这些人要么饿死,要么就是造反。

  所以赈灾的难点,从来都是后续的安置问题,他这法子也算是另类的以工代赈了。

  安抚住了灾民,提出此办法的王霄得到了融景帝嘉奖,说他不愧为辅国重臣,官职也升了一级,成了从一品。

  除了他之外,在这件事里出了力的人几乎都得到了嘉奖,比如兵部尚书、礼部侍郎还有工部的几位主事。

  至于谢良臣,许是觉得抢了他的功劳,没说此计是他提出的,因此王霄给他也派了个活,就是帮融景帝写封禅的祭天文,最后给他也升了一级,把谢良臣调到国子监任正六品的司业去了。

  国子监的正官是祭酒,一人,官职从四品,司业二人,官职正六品,为副官,主管监内七学。

  之前曾说过,若是乡试连上两次副榜,可入国子监学习,只不过他们只能入七学中的四门馆、律学、书学以及算学四馆学习。

  至于另外三馆如国子学、太学、广文馆则是非贵族子弟不能入读。

  其中国子学监生的资格,最差也必须要官职在三品以上大员或是国公府孙子,要么就是从二品以上官员的曾孙子才能获得,要是品级再低以及辈份再远则不能入国子学读书。【1】

  太学、广文馆也差不多,只是官品和爵位降了点,正五品和郡县公的孙子以及从三品官员的曾孙就行。

  至于越到后面自然要求就越低,像算学,从九品下的京官就可以把家里的孩子送来了,还有就是普通百姓出身,但是有了两次乡试上榜经历的俊才也能来读书。

  而其中四门馆又是个过渡,除了贵族子弟能去,有些门路,或者特别优秀的寒门俊才也能去。

  大融对于官员考核升迁的制度是,每年一小考,三年一大考,若要升迁便要考评优秀。

  若任职未满升迁,则必是特殊需要,比如某个职位突然空缺需要人去填补。

  融景帝从河南封禅回来,谢良臣差不多也被授官满一年了,虽然最开始有两个月他请假回了乡,不过也是达到了小考要求的。

  所以恰逢国子监的其中一位司业要回乡丁忧,这位置便空了出来,而才帮了王霄大忙的他自然是小考评语优秀,所以这才来了国子监。

  对于他的升迁,翰林院不少人都瞠目,毕竟他才不过任编撰之职不过一年,竟如此快的就升了一级。

  只是等他们看见掌院学士对谢良臣似乎十分赏识后,也了悟过来,原来这位之所以升官如此之快,盖因抱上大腿了。

  因此等他离馆那日,翰林院中真心为他送别的人虽有,但大多羡慕嫉妒恨,拐着弯说酸话的更是不少。

  不过升迁的并不止他一人,江牧也要离开翰林院了,他被点了大理寺丞,也是正六品。

  “国子监里多显贵子弟,谢贤弟此去当慎之又慎。”蔡占和提醒道。

  “多谢蔡兄关心,我定当牢记。”谢良臣朝他抱拳,感谢对方的关心。

  三日后,谢良臣正式去国子监赴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