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不良臣(科举)第44节(2 / 2)


  “小生今年16,家中倒是还未给小生定下亲事,不过婚姻大事岂能由儿女做主,小生也是全凭父母安排。”

  唐于成这话算是婉拒了,不过谢良臣在一边看着,这李员外似乎不以为然?

  他这边说完,张筹也跟着开了口:“小生今年18,家中也未给小生定下亲事。”

  嗯,一个16,一个18,而且都没定亲,李员外很满意,于是目光又顺着看向了谢良臣。

  谢良臣本来刚才就没怎么说话,也明白这李员外应该还是更满意“人情练达”的唐于成和张筹,而对自己的“拙于口舌”有了初步印象,该是不太满意,想到他不会深问太多,于是直接正大光明的撒谎。

  “小生今年13,家母却是已经给小生定了娃娃亲了。”

  他话音刚落,那边唐于成和张筹立刻就朝他看了过来。

  “哦,原来是青梅竹马,真是可喜可贺。”李员外原本听他才13岁,有点心动,毕竟这年纪就能来考秀才,那以后前途必定差不了,可惜却是已经定亲了。

  那边唐于成暗自吐槽谢良臣奸诈,可却也不能拆穿他,只好一直陪着笑,与张筹两人开始回答李员外无穷无尽的身家拷问。

  等回了船舱,谢良臣刚想推门进去,唐于成抵近门边,竖眉咬牙道:“良臣啊,你怎可撒谎打诳语?”

  谢良臣轻飘飘看他一眼,回的十分坦然,“我又不是和尚,自然可以打诳语。”

  留下愣住了的唐于成,谢良臣推门进了房间,才刚坐下拿起书,脑中却回忆起刚才张筹的表现。

  他总感觉张筹似乎并不抗拒李员外的拉拢,甚至对于对方言语中的暗示结亲,也不像唐于成那样委婉拒绝,可要说他有那个意思,又不太像。

  算了,别人的事情跟他无关,只要李员外不来烦他就行。

  果然,头一天的试探是有原因的,因为从第二天起,唐于成和张筹便会经常“偶遇”李员外的女儿。

  这李小姐生得也算貌美,再加上她的主动接近,唐于成和张筹倒也不好太过失礼,凡是遇见了,总不好立刻走开,非要李家小姐先告辞才行。

  这次数多了,唐于成便不再往外头去,每天都在船舱里读书,连饭都是在屋里吃的,险些把他憋死。

  而谢良臣和张筹倒是经常出去透风,只不过张筹是对李小姐应付自如,而谢良臣则是对方根本不理他,所以自在得很。

  又过了三天,船终于到了江城。

  唐于成在屋中憋坏了,船刚一靠岸就跑了出去,唐家的老管家着背着包袱在后头追。

  七天时间相处,这李员外虽是别有心思,到底也不是什么坏人,谢良臣便含笑与他告辞,“多谢员外款待,小生这边先行一步了,咱们后会有期。”

  这边张筹也一样有礼,只是李员外原本期待他能提出两家结亲,没想到直到下船张筹也没提,所以有点失望。

  到了江城,首先还是找客栈,只是如今一省的童生们都来了,这地方着实不好找。

  而且与之前的县试和府试不同,他们才刚踏进城门,路边的小摊就都在叫卖学政们的著作和书籍。

  作者有话说:

  第40章 院试

  小贩叫卖得起劲, 进城考试的学子们也都很捧场,几乎都会到摊前看看,且大多到最后都会掏钱买, 小贩的生意好得很。

  三人看着这热火朝天的场面,都有点吃惊,本着一探究竟的原则,他们也去了摊位前,想看看这些到底都是什么书。

  结果原本以为真是什么了不得的书呢,没想到却是诗集。

  谢良臣随手翻了几页便把书放下了, 又拿起另一本,呃,人物传记, 再换一本,游记, 再换,读后感。

  这些书都很平常啊,尤其是那个读后感,虽然内容写的是读《春秋》有感, 但是那完全就是作者的一家之言, 里头很多观点甚至论据都不充分, 实在算不上什么惊世之作。

  他这边把书放下了,那边唐于成和张筹却都掏出了银子, 打算买这书。

  谢良臣向他们投去惊讶的目光,二人亦回以疑惑, “良臣你不买吗?”

  他不好说自己觉得这书还比不上书店里随便卖的教辅, 只问他们:“你们为何要买这书, 额, 难道你不不觉得,这里头其实并没什么涉及到与考试相关的事吗?”

  谢良臣话说得拗口,唐于成却是听懂了,只大街上不好明说,便回:“这既然是学政大人的著作,咱们拜读一下总归没错。”

  两人说着就掏了钱,而就这么薄薄的一本书,竟然就要3两银子,谢良臣摇头表示他拒绝当这个冤大头。

  小贩收了银子,脸上笑开了花,见谢良臣无动于衷,还极力鼓动道:“这位公子可别小看这书,殊不知要是读懂了这书,那学政大人想什么,您不就全知道了?您这一知道,考试不就容易过了?”

  唐于成与张筹正是做此想,这才花银子买了这书,毕竟要是学政的思想与自己不同,提早发现也能在考试时避讳一二。

  可惜谢良臣却不好骗,仍旧摇头道:“便是知道了又如何,院试虽是学政大人主持,可主要阅卷却不是,再说出题也不是一位大人说了算,而是连着学政、监副在内的几位大人一起商量,若要每人写的书都看一遍,那这一个月时间可不够。”

  这也是他不买这些书的原因,因为要真想靠着这个占优势,那就得把连阅卷官在内的所有人的书全都买来看一遍,否则不也不保险吗?

  这笔钱可不少,不见这些人连诗集、游记都在出书吗?就算出得起这笔银子,一个月时间,看也看不完。

  听他这么一说,唐于成和张筹也觉得这书有点鸡肋了,正犹豫,小贩见事不好,立刻补上一句:“笑得先说好,这东西卖出,恕不退换,你们二位可别告诉小的要还书,这书被你们碰过了,再卖谁知道还有没有人买呢?”

  原本正犹豫要不要退书的唐于成,闻言都气笑了,他把书往书摊上一放,直接道:“那我还就告诉你,这书小爷我不要了!”

  小贩在江城摆摊这么久,也是经历过大风大雨的人,自然什么事都遇见过,见他这样也不害怕,反而笑道:“大爷也别吓唬我,要是您想找茬想要坏我生意,那小的只好找监市的胥吏来了。”

  他说的监市是官府衙门里专管街道日常工作的,主要是维持秩序的部门,胥吏就是具体巡街的人,他们既管着街上的商贩,也会顺便处理一些买卖纠纷。

  这些人与衙门里那些皂隶一样,都是由一些无赖混子担任临时工,素质基本都不怎么样。

  “你这是在威胁我?”唐于成嘴角沉了下去。

  小贩皮笑肉不笑的勾了勾嘴角,“哎哟,那我可不敢,我不过小本生意在这省城门口摆摊卖书,混口饭吃罢了,大爷您要来砸场子,我们这些良民可不就只能请衙门的大老爷来做主?”

  谢良臣在一边听着,也听出这小贩的意思了,无非就是这些巡街的胥吏早跟他私下有勾结,两方黑吃黑坑人,要是真找了对方过来,不定吃亏的是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