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古代药膳手札第42节(2 / 2)


  不出半个时辰,中街都知道晏家养了条犬,还没满月呢。

  等麦芽进门后,她又赶紧招呼,“曹叔曹婶,阿春姐,快来看我的小犬。”

  非得叫全部人都看一遍,夸奖一番才喜滋滋地摸着毛,麦冬比她沉稳太多,这种事情他从来不做。

  索性大家也都很配合地夸赞,叫麦芽要是有个小尾巴得直接翘到天上去才成。

  晏桑枝看着他们很简单的快乐,忽然也露出个笑容来,很浅却很真心。

  晚上吃过饭后,两个小孩子还要捧着小犬玩,真像是当自家孩子养的。

  不过她也没有在意,让他们一起玩着,自己在屋子里点盏灯,把这几日看过的病案给理好。

  毕竟她明日一早还要去见师父。

  作者有话说:

  感谢在2022-06-23 23:19:53~2022-06-24 23:09:04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~

  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:晚晚 1瓶;

  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,我会继续努力的!

  第38章 山药芝麻粥 ◇

  ◎如何看开◎

  清早的寺庙极其寂静, 连来烧香的香客都只有零星几个,尼姑们都有事在忙,寺院里人更不多。

  门口的扫地尼姑看见她, 很是欢喜,“阿栀来了呀, 吃过早食不曾, 今日院里蒸了馒头,我给你拿几个再去请静心师姐出来。”

  “阿姐, 不用了,我吃了饭再来的,你瞧我今日还拎了只食盒来,里头放的是我今早刚做的酥黄独。姐姐你先尝一个。”

  晏桑枝拒绝后,打开食盒取出两个还热着的酥黄塞到小尼姑手里。

  这是她起个大早做的, 很久之前师父看到地里的芋头就曾感慨, 要是能做个酥黄独该有多好。可是那时的芋头很小,旁的也什么都没有,她们只能躲在一个山洞里, 捡把柴煨着吃完塞饱肚子。

  现下她靠着医馆攒了点银钱,做个酥黄独也不算是太过棘手的事情。起早就将别人看病换来的芋头去皮切片蒸熟,香榧子、杏仁捣碎,加面糊里用豆酱搅匀, 裹上再炸好。

  虽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味, 但也好吃,面皮酥脆,最要紧的是油香, 所以小尼姑本想说不要的也没有拒绝, 还非常热心地领她去找许静心。

  这么早的天, 许静心已经在佛殿前打坐了,听到声后还没到时辰,便开口道:“阿栀,你先坐下来,听一会儿木鱼声。”

  晏桑枝轻轻地把食盒放下,学着她的样子,静坐闭眼听木鱼声,肩背渐渐放松下来。

  原先她来时心里还有许多的杂念,静坐后那些想法一点点从她脑中摒弃,心便有点静了,像在河边观流水。

  直到许静心敲木鱼的声止住,她呼出一口浊气,缓缓睁眼。

  “如何?”

  “只觉得自己有些沉稳下来。”

  许静心收起木鱼,淡笑,“阿栀,你这心里想的事情太多了。想得多,想要得到的就多,心就静不下来,人也静不下来。那又如何能欢喜起来。”

  晏桑枝沉默,她哪怕听了旁人的宽慰,心里也只能短暂地欢愉,高兴后那些坏事又涌上心头。针灸只能让她身子舒服一点,却对她的心结没有多大作用。

  戒骄戒躁,戒喜戒怒,她属实还做不到。

  许静心拉住她的手,“什么槛都能过去,只有自己心里的槛最难过去,阿栀,你很明白。起来吧,跟我一道去里间,我好听听你说话,把那些你担忧,你想的,你所念的事情都说给我听听。”

  “好。”

  到里间后,晏桑枝没有先说那些事,反而是拿出食盒里的酥黄独放到桌上,她边放边低头说:“这是我自己做的,也不知道师父你爱不爱这口。”

  “看着就好吃,我尝尝。”

  许静心二话不说就拿起一块往嘴边递,哪怕她才刚吃过早食,讲究不宜吃得太饱,可她还是吃完颇有分量的一块 ,一个劲地点头。

  “比我做的好上太多了,我先留着,到时候给住持几个也尝尝我家徒弟的手艺。”

  话里有点骄傲。

  晏桑枝看着她,这话其实在还没送过来时,就能想象到师父这般说。明明她都没有成婚,没有孩子,却跟晏桑枝的阿娘一样。

  “这几日有看了什么棘手的病症吗?”

  许静心拿帕子抹完嘴问她,晏桑枝摇摇头,又略带犹豫地点头,“医馆里倒是没有碰见太棘手的,只有个小娘子要减重,需要不少时日,这是我给她开的方。”

  她从篮子里拿出那本医案递过去,许静心拿过来细细地看了一番,赞许道:“这方子还成,前面喝的粥也不算太过。要清减切勿下猛药,这得慢慢来,要是一下瘦得太多,不是病找她,就是她生病。阿栀,你再把这个量好好地跟人家说,此事不能含糊,不然日后月事也出现问题,只怕对小娘子的子嗣有碍。”

  晏桑枝立马正色,“师父我知晓了,这药膳我一直都有控量,也跟她家里人说过的,这两日我会上门去把脉的。”

  “你一定要上心,做药膳跟开方药是一样的。对了,你刚才说什么棘手的事情?”

  “也不算是太大的事情,江淮接收了一批流民。”

  其实说到这里,晏桑枝的情绪还是无法保持平静,只是与那日在谢行安面前不一样,她显得更难过一些,眼眉低垂。

  “流民的日子过得很不好,我瞧过他们的病症,不算是太重,没到无药可医的地步。但虽说能医,可医好以后,他们的家也回不来了。”

  在这件事上晏桑枝格外能与流民共情,不仅因为她曾是这里面的一员,更因为她见过千千万万的流民。

  要是江淮不收他们,要是让他们就这么困上几个月,人饿极了是会相食的。她曾亲眼见过,所以想起这事来脸色极为不好。

  太过于深刻,始终都忘不了。